凡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海口骑楼老街曾经的繁荣盛世就是最好的例子。19世纪下半叶,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,凭借着水运地理之便利,自白沙律沿海甸溪到得胜沙、水巷口一带成为海口最为繁忙最有活力的地方,往来商轮频繁停靠海口码头,开放的市场诱惑着海内外民间资本,南来北往的人们,带来他们的财富和智慧在这里落户扎根。那个时代特有的商业和文化交汇融合在这里上演,原本简陋的海口港,狭小的海口所城一跃成为20世纪初期海口最繁华的商圈。
这个商圈有着当时最时髦、最气派的建筑外观——南洋骑楼。以1849年原四牌楼街(今博爱北街)第一栋骑楼为发端,1920年代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(今解放路)、大街(今中山路)、新街(今新华北路)、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。1924年,军阀邓本殷主持海口城区扩展工程,拆除古城墙,扩建新马路,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。《海口文史资料》记载“仅二年,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,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。”
路通财通,商业铺面的建设给老城区商贸业发展带来激情和活力,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,航运局、洋务局、旅馆、货栈等蓬勃发展,布匹、汇兑、五金、洋杂货、椰壳等交易繁茂昌盛,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海口市面积扩大到13平方千米,人口4万多,行业30多个,到了夜间,店铺灯火辉煌,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,人来人往、摩肩接踵,宛如上海十里洋场。
(走读海南 梨花_雨)
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房价信息
海南房产咨询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