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徘徊在水井边,井边早已衰草萋萋、青石颓废。水井是时代的象征,是历史的见证。岁月注定要流逝,但井口一直在这。
“不嫁金,不嫁银,檐下缸多就成亲。”这句民谚说的便是地表缺水的海南乡村海口市羊山区。
走进羊山,一片幽深茂密的青翠绿林和古风古韵的石屋村落,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数目众多的古井。这些形制各异、千奇百怪的老井,有的深得百米井绳也测不到底,有的石阶婉蜒数层多达百余级。千百年过去,它们有的已经废置,有的尚在沿用,见证了一代代羊山人凿岩挖井的“愚公精神”,也成为火山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羊山的古井,最著名的是位于遵谭镇儒冯村西面的丹发井,井深28米,176级台阶,拾级入井,如人深洞。
丹发井凿于何时,谁也说不清。村中老人有的说开于宋代,已有千年历史;有的说凿于明代,几百年了。井边立有石碑。碑曰:“其开凿之难、历之久、井道之深、井径之弯、挑水之苦,粤海未有”,“世事沧桑,无稽详考。”
解放后,政府才将老井加大、加深。2003年,与儒冯村毗邻的儒和村150米的机井挖掘成功出水,从此结束遵谭16个自然村三千余人靠这口老井喝水的历史。
如今,丹发井已经荒废。但提起往事,村中老人仍唏嘘不已,因为挑着担走完井阶如上天梯。
一口井,就是一段历史。在海南乡村的这种水井,像丹发井这样的深井,光遵谭镇就有近70口,整个羊山地区更是难以计数。这些幽幽深深的老井,汇聚甘霖,盛满了千百年来羊山人对水的渴望。
记忆中的那一口水井并没有消失,它一直在我们心中。
(部分摘选自《海口故事》,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:www.ifang0898.com)
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房价信息
海南房产咨询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