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海曰市丘海大道延长线右转上绕城高速公路,过火山口出口不远, 便到了秀英区的儒符村。神秘的儒符石塔就坐落在村旁。
儒符石塔又称“涅槃塔”,是一座建于宋年敀名塔,已历经800多年风雨,是最早的石塔之填造型在世界都极其稀少罕见,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多,后人因它靠近儒符村故取名“儒符石塔”。石塔坐北向南,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,由地宫、塔基、塔身、塔刹四个部分组成,露出地表的塔基有5层,塔基一侧筑有可以拾级而上的20多级台阶。儒符石塔用条石干摆而成,:海南;筑文物建筑良的特有工艺,它也是弗教克系密切的文物建筑。对于佛教在海南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。最新出土的石龟雕像,写有“福德长寿”字样,且形态各异的锡牌以及一面直径约10厘米的六瓣莲花形青铜镜等文物,对于儒符石塔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有关儒符石塔的故事,流传着多个民间版本,为儒符石塔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。
其一是说宋代末年,石山儒符村有一位符姓姑娘,心灵手巧用当地出产的藤条、麻线编织各色器物。她自幼发愿一心向佛,更是立誓终身不嫁不育,而用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座佛塔。于是,她每天编一些藤筐、竹篮和十数双草鞋挑去博铺墟卖,以此攒下的财富找来工匠,经过一番努力,建成儒符石塔。因其编织最多、卖钱最多的是草鞋,故而此塔亦被称为“草鞋塔”。
两种说法,则分别与南宋名臣李光、白玉潭有关。一是宋高宗绍兴年(1127年)参知政事李光兄妹被流放海南,住在石山儒符村一带。两人辞世后,当地人民建造此塔纪念他们。二说是宋代有位抗金将领叫白玉潭,他在被流放海南时,一度在儒符村一带落脚。白玉潭在石山一带传播中原文化,带来了文明礼仪。当地的乡人受益不浅,后来建此塔以纪念白玉潭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,石山一带有三个石塔,分别是三个姐妹所建,大家称她们为三姐妹塔。传说大姐在北铺墟,虽然有钱但爱大吃大喝,建的塔只有2米高;二姐勤劳务农,有钱后也建了石塔,有3米高;三妹最勤快,不仅织草鞋,还捕鱼、捡田螺赚钱,于是建的塔最高,有6米多高,三妹建的就是现在的这座儒符石塔。
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房价信息
海南房产咨询师